Jeet 是加密貨幣社群中常見的網路術語,原本是 “I sold”(我賣了)或 “I sold too early” 的戲謔用法,在語言模仿中演變為 Jeet。
Jeet 通常被用來指稱那些在幣價剛剛上漲時就立刻賣幣的人,無論是 NFT、迷因幣、空投代幣或社群代幣,這些人會因為短期波動、情緒緊張或缺乏信仰,選擇提前拋售,錯失後續更大漲幅。
Jeet 的典型行為特徵
- 在項目剛上線就 FOMO 買入,幣價稍漲立刻出場
- NFT 開圖當天立刻掛單賣掉,導致地板價暴跌
- 空投剛領完就清倉,造成市場連續拋壓
- 經常喊「+5% 太多了我要走了」
這些行為讓 Jeet 成為許多 Web3 社群裡的負面代表。
Jeet 的來源與語音迷因演化
Jeet 最早來自英文用語 “I sold”,經由社群語音模仿(例如印度腔或 Twitch meme)被念成 Jeet,進而衍生成 Crypto Twitter 上的流行語。
這個詞帶有濃厚的諷刺意味,常被搭配各種迷因圖像,如:
- 一張角色圖片哭喊:「Jeet!我只賣了 +10%」
- 錢包追蹤頁面顯示某人提早賣掉百倍幣:「Confirmed Jeet」
Jeet 的社群文化定位:信仰 vs 恐慌
在幣圈文化中,”Diamond Hand”(鑽石手)是代表長期持有、有信仰的人,而 “Jeet” 則是其對立面,象徵:
- 沒有信仰、沒有耐性
- 過度看短線、不相信項目
- 阻礙社群壯大與價格突破
因此,許多 NFT 項目或 meme 幣社群會公開表示:「No Jeets Allowed」,意圖打造更堅定、忠誠的持幣者社群。
Jeet 對幣價與社群帶來的影響
- 價格面: 造成短期暴跌,打斷原有漲勢,影響新用戶進場信心
- 社群面: 澆熄社群熱情,使成員產生 FUD,導致持幣者出走
- 情緒面: KOL 或創辦人看到 Jeet 太多,也可能失去繼續建設的動力
因此,有些項目甚至會實施:
- 冷卻期轉帳限制(防止空投領完就跑)
- 滑點懲罰機制(針對早期大額賣出)
- 特別獎勵長期持有者(反 Jeet 策略)
Jeet 被迷因化的社群反應
Jeet 雖然帶有負面意涵,但也被迷因文化吸收並娛樂化:
- 「這個項目我決定鑽石手…但昨天已經 Jeet 掉了」
- 「我是 Jeet 但我自豪,因為我至少賺到錢」
- Pepe 哭臉圖配文:「賣太早我就是 Jeet」
這些迷因幫助社群在情緒失落時找到出口,也讓新手理解錯誤操作的代價。
如何避免成為 Jeet?
- 建立投資紀律與計畫:不要因短期波動而反覆買賣
- 設好分批出場策略:設定利潤目標分批出貨,避免全砸
- 研究項目基本面與社群熱度:有信仰才有持幣動力
- 控制情緒,不跟風操作:FOMO 是 Jeet 的溫床
Jeet 與 Web3 精神的矛盾與融合
Web3 鼓勵開放、自主與社群共建,但 Jeet 行為反映的卻是過度投機與速成文化。
但也要理解,並非所有賣出都是 Jeet,真正的 Web3 精神應是:
- 包容多元操作風格
- 鼓勵理性與信仰並行
- 理解每個人風險承受度不同
因此,社群雖嘲諷 Jeet,但也逐漸演化出更成熟的價值觀:「不 Jeet,但也不盲撐」。
結語:Jeet 是幣圈的自嘲與提醒
Jeet 是加密網路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詞彙之一,它既代表著失誤與恐懼,也提醒我們要有更成熟的策略與心態。
不管你曾經是不是 Jeet,真正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學習、建立紀律、提升判斷力。因為在區塊鏈世界裡,唯有對自己負責,才能真正 “Make It”。